三是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,我们对照两不愁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,按照贫困退出机制,严格程序、严格考核,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。
新闻发布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启章:大家上午好。微昭通编辑: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鲁甸花椒的定位小小花椒树,致富大产业,十三五以来,鲁甸花椒产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?如何引导全市花椒产业的发展?昭通市林草局副局长 陈瑾:鲁甸8.03地震恢复重建以来,昭通市紧扣小小花椒树,致富大产业的发展理念,把花椒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六大产业之一加快发展,作出了发展花椒产业脱贫一批的决策部署,采取政府主导、林农主体、企业参与、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,以实施鲁甸6.5级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产业建设为突破口,着力把青花椒产业培育成全市区域经济发展、林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型产业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建设性工程。
十三五以来,市投资促进局共包装农业类、工业类、文旅类和其他类招商引资项目922个,其中包装了农业项目235个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245个增加到2020年底的340个,农民合作社达7311个,成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。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。加强供销系统的联合与合作,指导大关县供销合作社与自贡市供销社发展订单农业,按照市场的需要,由大关供销社组织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蔬菜,自贡市供销社社有企业负责收购和对外销售,仅2020年,实现蔬菜交易额1750万元。有请李启章局长作新闻发布。
积极推动将财政投入资金折算成集体股份,并鼓励农户将土地、劳动力等要素折算成股份投入进行保底分红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,让广大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。以生鲜配送为切入点,以社区实体店为服务窗口,在昭阳区试点建设生鲜农产品生活体验店,实现农产品销售136万元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盘活利用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,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与还竹还果相结合,切实保障和增加搬迁群众收益。落实党管武装制度,强化全民国防教育,做好双拥共建和军民融合工作,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。开展百万农民培训行动,提升群众科技文化素质,培育一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。水富港扩能改造成效明显。
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民风民俗,围绕乡村布局优化、土地利用节约、特色产业发展,坚持从全面完善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入手,高标准画好村庄现状图、未来空间规划控制图、特色风貌控制图,推动形成简洁规范、通俗易懂、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全覆盖。坚持以人为本、多级联动,推行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网格化管理模式,推广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经验做法,推动机关沉下去、基层动起来,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。
水富市按照扩港、建园、退城三位一体定位,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,建设引领昭通乃至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前沿和窗口。5年来,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、更加有力的举措、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,确保扶到点上、根上,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,创新实践133工作思路,精准扣好四粒扣子,突出做好四篇文章,打好打赢五大战役,实现了全市185.0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、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、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。昭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、贫困程度最深、脱贫任务最重、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,尽管与全国全省一道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、即将同步迈入全面小康,但在时间节点上最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,在前进序列中最后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列,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进程中还处于奋起直追、后发赶超、争先进位的阶段,三个较低、四个最是昭通现阶段的主要特征: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处于较低水平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处于较低起点,全面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还处于较低层次。1.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。
积极支持人大、政协及监委、法院、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、发挥作用。打造镇雄、水富两个副中心城市,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。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仍然是最基本的市情,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最根本的实际,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,产业发展支撑不力仍然是最突出的短板。十四五时期,是昭通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,乘势而上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昭通探索的第一个五年。
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,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昭通机场迁建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33.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,巩固发展民族和谐大好局面。34.深化经济领域改革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推进昭阳、威信、绥江、水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其余县实现办学条件全面达标。健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、乡镇赋权扩能及村级布局优化、基层服务供给保障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、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六项机制,全面提升群众自治、法治保障、德治教化、共建共治、科技支撑、基层权力监督六大能力,推进法治乡村建设,加快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局面。5年来,在脱贫攻坚引领推动下,昭通大地经历了一场思想观念之变、发展格局之变、产业形态之变、城乡面貌之变、文明风尚之变,努力闯出了一条摆脱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昭通路径,奋力跑出了争先进位、赶超跨越的昭通速度,锻造锤炼了勤政为民、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,塑立展示了文明友善、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,淬炼形成了敢打善拼、坚韧求成、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。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和平台建设,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运用。坚持把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,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专项规划,健全脱贫县区、脱贫村(社区)预警监测机制,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,保持政策措施、资金项目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,完善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和监督管理制度,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。深化文化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。
10.实施乡村基础建设提升行动,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。全面落实党建网格化管理要求,筑牢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,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实现党的组织无处不在、作用无处不发挥。
38.坚持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。四、紧扣打造三张牌部署,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,全面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昭通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,围绕打造高原特色产业、绿色能源和加工业、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级产业,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引领产业发展凤凰涅槃,初步构建起具有昭通特质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。
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、防控协同、防范化解机制。坚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结合,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规民约,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推动农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、养成良好习惯、树立文明新风。
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,就制定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。从全国看,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经济长期向好、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,推动高质量发展物质基础雄厚,市场空间广阔,发展韧性强劲,社会大局稳定。规划新建12条高速公路全部落地,其中8条建成通车、4条快速推进,建成高速公路750公里,改造国省干道公路1050公里。14.聚焦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。
完成水富港扩能改造,推进金沙江下游黄金水道建设,形成区域水运枢纽。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全面进步,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整体性提升。
以70万吨水电铝、80万吨有机硅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,传统产业稳步转型升级。——城镇化发展大格局基本形成。
紧密结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,着力构建全链条物流网络。26.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行动,引导全社会共建生态宜居新环境。
按照苹果产业、苹果品牌、苹果之城三部曲的思路,统筹推进中心城市产业、景观、形象三位一体融合发展,让苹果文化内涵、元素和特征深深地嵌入城市血脉中,成为秋韵昭通•苹果之城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引擎。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。—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。围绕护好一江清水,创新落实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,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九大攻坚行动全面推开。
加快生猪、肉牛、优质家禽等特色养殖业转型升级和高品质跨越发展。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,强化城市功能配套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,充分利用渔洞水库余水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,整体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层次。
统筹推进水利信息化、水生态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。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,巩固提升农田水利、安全饮水、供电、网络、物流、消防等基础设施,加快农村教育、医疗、文体、广电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。
加快制定主导产业招商目录,开展精准招商、务实招商,引进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昭通,着力推进区域协同、产业融合、人文交融,积极构建面向一圈两角为主的开放新格局。17.抓好两副兼顾多点推进美丽县城建设,带动区域协调发展。